第三财经网 2024-11-15 21:47 445
欧易交易所
软件大小:268.26MB
软件版本:v3.4.2
北向资金真的是风向标?答案正慢慢浮出水面,长时间的认知误区正在逐渐扫除。
数据往往更能还原真相,一贯的认知往往却是误区。
一是北向资金高频披露资金数据,日频公布持仓明细数据,与其他机构投资者存在不一致,客观导致市场影响被夸大。
二是将北向资金视为投资“风向标”或与现行信息披露制度存在失衡有关,投资者跟风交易也容易因此遭受损失。
对于当前市场过度聚焦北向资金的流入流出,建议可以从披露机制入手,优化北向资金披露机制,弱化对于北向动态的信息关注度,在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同时更加注重信息披露之间的平衡。
北向资金并非代表外资
北向资金难以反映A股市场的总体态势成为共识。一方面,北向资金的成交规模占A股市场的整体交易规模相对较小。尽管近年来,通过沪深港通机制,境外投资者对A股市场的参与程度逐渐提高,但在总体上,成交金额和持股量仍维持在较低水平。统计显示,2023年以来,北向资金的成交金额仅占A股总成交金额的6%左右,持股量也仅占A股总市值的3%左右。
另一方面,外资投资A股的渠道包括沪深股通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通过沪深股通机制交易的北向资金投资行为显然不能完全反映外资在A股市场的整体投资情况。
受访人士认为,不能简单将北向资金的净流入流出认为是市场的涨跌风向标。在A股市场上涨时,也存在着净流出内地市场的情况,北向“聪明钱”不一定那么聪明。
数据显示,今年8月28日,北向资金净流出82亿元,但万得全A指数上涨1.03%;2023年6月27日,北向资金净流出25亿元,万得全A指数上涨1.23%。因此,如果投资者长期将北向资金作为投资决策的择时信号,很可能会造成对A股市场态势的误判。
此外,北向信息是大量外资账户交易行为的汇总信息,从实际上来看,并不代表北向资金一致看法。
据统计数据显示,近三个月来,北向资金日均交易金额约为1080亿元,而日均资金净流动仅为46亿元,占日均成交金额的比重不足5%。我们假设北向资金的所有账户实力相等,这种情况下,95%以上的北向交易方向并不一致。例如,1000户外资中,有480户看多账户每户买入1亿元,另外520户看空账户每户卖出1亿元,那么最终的交易数据是总计成交1000亿元,资金净流出40亿元。然而,这并不能说明外资纷纷出逃。
此外,在1000户外资中,有600户在以常规交易量进行买入,而另外390多户在以常规交易量进行卖出。只有极个别卖出方由于某些自身原因进行了大规模的卖出。单纯从买卖方向上的资金流动数据来看,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
受访人士称,北向资金的构成非常复杂,无法从资金流动数据推断出具体哪一类投资者在买入或卖出。北向资金账户中包括长线配置型和短线交易型资金,以及主动管理型和被动跟踪型资金。从汇总后的资金流动数据中,无法推断出每一类投资者的具体交易方向。因此,对于北向资金的观察和分析需要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视角。
有券商人士进一步表示,盲目跟从北向资金并非投资良策,投资者应当始终立足于上市公司业绩、金融环境和宏观基本面等特征,参考更能体现公司价值的相关信息披露,着眼于长远,开展价值投资。
仅披露北向动向会误导投资
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国内策略分析师、董事总经理李求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投资者对于北向资金动向的重视程度可能和北向本身在A股市场的比重存在偏离,这与市场可能存在信息披露安排不一致有关。
可以看到,A股市场的投资者类别主要分为一般机构、自然人、专业机构投资者,其中专业机构投资者主要包括公募、私募、社保、银行理财、保险、券商和外资等不同类型。但目前,仅有北向资金在盘中和盘后实时披露资金流向和持仓明细数据,其他一些投资者类别仅是在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中略有体现持仓信息,信息披露安排存在不一致。
记者注意到,从全球其他主要股票市场的经验来看,普遍都没有要求某类特定投资者盘中实时披露资金动向,和盘后披露持股信息,也没有对境内投资者和境外投资者在信息披露上做出高度差异化的制度安排。
有业界人士称,北向交易的信息披露具有频率高、范围广的特点,远超A股其他资金类型。在频率上,北向交易盘中、盘后均有实时披露,行情商在盘中主动推送资金流向信息。在范围上,北向交易披露成交个股、成交额(量)、日末持仓数量等。也正是由于北向资金较高频率的信息披露和动态变化容易受到市场各方的广泛关注,甚至形成了跟风交易。李求索也认为,沪深港通会实时高频披露资金数据,并日频公布持仓明细数据,高频数据可能会受到投资者的较高关注。
记者注意到,数据处理能力较强的投资者,除了实时跟踪北向资金流向之外,还可以按照日度持仓变化,计算北向资金增持情况等。出于研究能力、资金规模、人才素质等方面优势,部分迫切需要“灯塔”的投资者,可以凭借数据处理优势,并作为选股策略的因子之一来筛选标的。可以预见,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北向资金“风向标”交易的行列,容易产生情绪共振,过度交易更容易使得北向交易信息成为影响股价的因子。
历史数据显示,陆股通(沪股通+深股通)净买入规模的波动与VIX指数(波动率指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如果市场对于陆股通的关注度过高,可能会放大海外因素对A股的影响。
受访人士总结称,北向资金这种具有高度针对性的信息披露显失公平,对于其他投资者而言,由于北向资金的信息被过分放大,密集的信息轰炸有可能干扰了投资者判断,进而影响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投资者跟风交易也容易因此遭受损失。
集体误读北向的“尾盘异动”
很多观点误读北向资金“尾盘异动”,可能引起市场情绪波动,误导投资者交易决策。
现有北向交易盘中信息披露透明度过高,特别是涉及特定交易时段的交易,极易引起市场误解。例如在收盘集合竞价时段,由于申报时间和成交时间存在3分钟分离,使得北向已用实时额度单边快速增加,然后骤然下降,导致部分媒体错误解读成尾盘发生境外资金“异动”,出现境外资金大举买入,随后迅速卖出的情况,这在国际指数纳入A股调整的当日更为明显,引发市场误解。
比如近日,2023年9月15日为富时罗素2023年三季度全球指数定期调样的实施日,收盘时段3分钟,北向资金出现“流入”上百亿后“流出”近50亿的现象,因此,有不少观点认为“尾盘异动”;8月31日为MSCI季度调仓日,也有观点认为指数调整生效日“魔咒”再现、北向资金再度上演先挂单再撤单“戏码”。此类措辞夸张、博人眼球的观点往往会引起市场情绪的波动。如果投资者将尾盘现象误读为北向资金在尾盘短时间内砸盘,可能会引发市场恐慌情绪,导致投资者纷纷抛售。
业界建议:优化当前机构投资者的信披规则
受访人士称,目前专业机构与普通个人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不利于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因此应对当前机构投资者的信披规则予以优化。其中,基于对市场环境、交易机制和投资者结构的考量,信息披露制度的制定与调整应致力于维护市场的公平与公正性。针对北向交易信息的现状,有必要关注中小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之间在信息获取方面的差异。
考虑到境内市场的成熟度和投资者结构以中小投资者为主,投资者信息分析能力相对较低且获取信息的成本较高。对于北向资金具体交易数据的披露,大型机构投资者往往具备先发优势,能够利用丰富的资源实时掌握并充分消化信息披露的内容,同时也有专业团队获取各类研究分析报告,因此获得的信息更具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然而,广大中小投资者对于北向交易信息的获取主要依赖公开信息渠道,例如查看午评、晚评等,这些信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此外,普通个人投资者往往更加关注北向资金的大幅净流入流出情况,而对其他北向数据的关注度不高,这可能影响他们在交易决策时对所有公开信息的全面充分考虑。因此,两者在信息获取范围、获取时效性和数据处理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过度披露北向信息可能不利于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
李求索认为,对于不同类别投资者所存在的差异化信息披露问题,可以适当从公平性的角度考虑,在披露信息频率、披露内容方面优化当前各类机构投资者的信息披露规则,在市场化改革方向的同时也需注重信息披露之间的平衡。
他还提到,除了短期资金面的影响因素外,从鼓励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角度考虑。也可以通过信息披露来引导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基本面重视程度的提升,培养投资者“重投资轻投机”理念,共同助力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现阶段,应当着力培育正确的投资决策参考依据,优化北向资金披露机制,降低信息偏误,从而更好地提升投资者的专业判断和研究能力。受访人士补充提到,我们应着力培育属于A股自己的“聪明钱”,降低噪音交易,提升投资者自身研究能力,让长期投资、价值投资更为积极地发挥作用。
热门文章